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约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前后,买到了宋之问的《蓝田别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营建,把三十多里长的辋川,茸修成一个可耕、可牧、可樵、可渔的综合园林。史称其为:“极我国唐代园林之盛”。王维常与社会名流,达官显贵,在辋川“模山范水,敲赋练诗”,又使辋川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扬名声和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直到清代修筑圆明园时,还把辋川以“北远山村”的名誉。 唐·王维《辋川图》
中国文艺史中,最早以诗名、以画名、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于世的,恐怕就是唐代的王维(701—761)。他倡导“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然而他的青绿重彩也画得非常出色。他曾师法“国朝第一”的山水画家李思训,其时正当唐代青绿金碧山水的鼎盛时期。《辋川图》卷纵29.8厘米,横481.6厘米,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日本圣福寺。后人定为唐代摹本。虽有争议,但我们今日确也藉此领略了王维所处之盛唐时期青绿重彩山水画的丰采。 辋川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蓝田县的西南,是秦岭北麓的一条秀美川道。清代胡元瑛《辋川》载:“辋川在县南绕山之口,水沧涟如车辋,故名。”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四十岁左右,在辋川买下了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前后居住了将近十四年。史书或谓之“半官半隐”,我以为既然还在做官,那就难称“隐居”,还是他自谓的“闲居”较妥切。辋川山清水秀,林木苍郁,溪流潺湲,峰峦耸翠,秋冬春夏,变幻莫测,阴晴雪雨,空濛迷茫。山川的钟灵毓秀,孕育、陶冶了王维的诗情画意。辋川的山水,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竹里馆等二十景。一次王维与诗人裴迪以二十景为题,一景一绝句,各得二十首,各汇成一卷《辋川集》。王维集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等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辋川图》画卷,也就是描画辋川这二十景。史载王维晚年弥笃佛教,上表舍宅为寺,于是其辋川别业,改作了清源寺。他自己动手,在寺墙上画了辋川二十景。《历代名画记》中记:“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指的当是王维此图。《辋川图》卷想是后人据此摹画而成。 图绘群山环抱中的别墅,由墙廊围绕,形似车辋。其中树木掩映,亭台楼榭,层叠端庄。构图上采用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法,略向下俯视,而使层层深入的屋舍完全地呈现在观者目前。墅外蓝河蜿蜒流淌,有小舟载客而至,意境淡泊,悠然超尘。勾线劲爽坚挺,一丝不苟,随类敷彩,浓烈鲜明。山石以线勾廓而无皴笔,染赭色后在石面受光处罩以石青、石绿,凝重艳丽。楼阁则刻画精细,几近界画。画面洋溢着盛唐绘画独具的端庄华丽,不过却也让我遐想,原来唐人意念中的世外桃源,并非茅屋寒舍,躬耕自给,而有如此的奢华。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里这样评论《辋川图》:“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此图至少让我们明白,其实“文人画始祖”的王维,其诗中的山水,化而为画,并非一概的黑白水墨的素雅,有时也会显得如此的鲜艳浓烈。 王维的辋川禅情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是我们大家熟悉且喜欢的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充满情感和山水的乐趣,满含禅意和佛趣,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使人们在他诗中得到美的感染。特别是他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山谷(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过着亦官亦隐,亦士亦农的优游生活,常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啸咏终日。信佛陀,晚年长斋禅诵,与大德禅师谈禅论道,诗词酬唱,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因此他的诗中禅理禅趣更浓,更没有了人间烟火之味,读他的诗就如品茶,就如望云观月,就如游山玩水,就如参禅入定,说不出来的轻松,真是一种十足的享受。 研究或欣赏禅诗,须了解王维的诗。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说:“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此处的裴,即为他的好友裴迪。清人徐增在《而庵诗话》中也说:“有唐三百年间,诗人若王摩诘之字字精微;杜子美之言言忠孝,此其选也。虽然,吾犹有憾焉。以摩诘天子不能统杜陵宰相,杜陵宰相不能摄摩诘天子,岂妙悟师承,诣有偏至?又岂内圣外王,道难兼至欤?窃见今之诗家,俎豆杜陵者比比,而皈依摩诘者甚鲜。”徐增在这里把杜甫与王维相提并论,各有千秋,可见后人对王维诗之妙悟的评价。 王维早年有诗“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春日上方即事》)",“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的诗句,说明他年轻时就爱好佛教,接触佛教文化,及至晚年广交佛界诗友,常常以禅为诗,“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也道出了他晚年的向佛生活和与世无争的心态。因此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美丽的诗篇,同时也在以禅喻诗,以 禅入诗的诗歌创作中取得了成功,有许多的禅诗为大家所喜爱,所传诵。 一、安禅制毒龙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后,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过香积寺》是王维访香积寺时所作。 “不知香积寺,数里人云峰。”诗的开头用了“不知”二字,点明他未去过香积寺,所以要去访,于是就步入茫茫的山林之中寻找,行走几里就来到了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那香积寺便深藏在云封雾罩的深山之中了。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不知从何处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这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之本来就很寂寞的山林中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在嶙峋的岩石间曲曲绕绕的艰难穿流,时时发出幽咽之声。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平地里又增添了几份寒意。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不知不觉暮色降临,才来到香积寺前,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漕透彻的潭水,怎能不使人想起佛门高僧以无边:的法力制服毒龙的故事。 王维在这首诗里采取由远至近,由景到情,以动制静的写作手法,把寻访香积寺的心情,途中所见、所思一一跃然纸上。虽然语句朴素平淡,但技法独特,感情真挚,使得诗的整体过渡自然,浑然天成,特别是诗中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从而造成了一种清空幽僻的意境,这种意境就是禅家的思想体现。 王维的诗作中时时闪烁着禅宗的思想,在他的山水诗中能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只有他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以只有他的诗才禅意盎然,静美寂悦。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是王维咏禅诗中的名句。毒龙在那里,就中我们各自的心中,就是我们心中的贪、嗔、痴这三毒和由此而引起的种种妄想,欲望,迷惑颠倒。 人的欲望是一口无底的井,深不可测,如果你想填满这口井,那是永远也填不满,最后只得把自己填了进去。在我们生活中这种例子已经很多,只有用禅宗的戒定之功,般若之力来降服这些毒龙,才能使自己解脱。 二、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是一个有个性的人物,他官至尚书右丞,也不算小,但他仍看穿了官场如戏场的那一套,无意为官,愿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吃斋奉佛,悠闲自在的生活。 诗的起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说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向佛谈禅,晚年我就居住在南山辋川别墅。南山辋川别墅原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得之,喜爱有加,这里风景秀丽,田园山水,寂静幽雅正满足了他那向道的心理要求,于是交游僧人甚多,在他的诗文中提到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瑷公上人等,还常与一些诸如胡居士,萧居土,魏居士等往来,以禅法自娱,以山水自乐。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兴致所至,独自去游,信马由缰,赏景怡情,不求人知,心会其趣。他在《山水与裴秀才迪》的信中有二段话,正好是对这颔联的解释:“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苍寒犬,吠声如豹;林墟夜春,复与疏钟相同。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首诗的核心是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心态。没有目的,心无所求,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而不知不觉竞走到了流水的尽头,尽头就尽头罢.索性坐在这里,看天上的云起云落,云卷云舒。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宣和画谱》对王维的诗说得更为明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说得一点也不错,这就是王维诗之特点,诗皆可入画,诗中有画,而画中亦有诗。诗里体现的这种悠闲的心情,闲适的生活;正是王维的思想的实质,无欲无求,活在当下。 观看云彩,须有那种禅的境界,无为的心态,看天上云卷云舒,观烟岚云影幻变,体悟自然之美,宇宙真谛,天堂地狱。“问云云开心,还问看云子。”云是无心而起,看云子也是无欲而看,这真是神仙般的潇洒。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然遇到了林中的老头,一聊起来就没完没了,把回去的时间都忘记了。王维这种自由无拘的性格,恰如天上的云彩,自由飘浮;又如小溪的流水,自由曲直。天性淡逸,超然物外,正因如此,才给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章。 三、纷纷开且落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题为《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王维《辋川集》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共二十首,很有名气。后人不但欣赏他的诗,而且根椐他的诗创作了许多的《辋川图》,这些《辋川图》至今仍留传于世。 从题目来看,辛夷是一种花木,即木笔树,坞即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或是一种四面高,中间低的山地。我想在这里应是一凹山地。中间有辛夷花,所以称之为辛夷坞。但诗中并未写辛夷花,而是写芙蓉花,这是因为辛夷坞只是一个地名,中间有辛夷花,也有芙蓉花,或者还有桃花,李花呢?诗人爱写啥我们管不着,况且王维又是一个那么散淡自在的人。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大家都认为这诗中的芙蓉花即为辛夷花。这值得商榷的,芙蓉花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辛夷花,届原《九歌·云中君》有:“寥芙蓉兮木末”,王维的“木末芙蓉花”也是出于此句。诗中说,芙蓉花一朵朵地开在树枝的末端,迎着朝阳,沾着雨露,欣欣然地绽开的花朵,红红灿烂,给山带来了无限的春意,无限的生机。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花装点的涧户的山地,只可惜无人来欣赏,花朵也就纷纷扬扬地洒落人间,无忧无怨,无喜无悲地告别了春天。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大概就是王维诗中所描绘的这样,从生到死,从开到落,也不过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这都是自然的力量,谁也无法挽留或者改变,只能顺其自然。王维已经认识到这种自然规律,所以他在诗中完全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正如胡应麟认为《辛夷坞》是“人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灭。”细细体会,确有同感,特别是“纷纷开且落,”这确实是一种“人禅”之作,开与落,有与无,荣与衰都是环环相连,是生活、自然中的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环节。我们对此,无须惊奇,也无须悲伤,应象王维那样对境无心,不离幻相,顺其自然,花开花落两由之。 四、空山不见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还是《辋川集》的第四首,题名为《鹿柴》。这里的“柴”通寨,用树林编成的篱栅。鹿柴是辋川的一个地名。 王维在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的字,还有“禅”、“寂”、“空”等佛家用语。用他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态去观察大自然,把自己的所感写成诗句。 这首《鹿柴》开头就是“空山不见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就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句,把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句,而把夜间的春山的宁静幽美表现得恰当好处;而这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句,表现的是山的空寂清冷的情景。空空的山中,杳无人迹,显得无限空廓虚无,恰如禅家的胸怀。虽然在山中杳无人迹,但却并非一片静默死寂,自然界里一切都赋予生命,唧唧虫鸣,啾啾鸟语,瑟瑟风声,潺潺流水,偶尔还从远处传来一阵人语的声音,只是看不到人影罢了。 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山中,感受那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显空山之寂的现象时,心里也便生出许多的感慨,自然的神奇,宇宙的博大,山林的空寂,生命的顽强。有许多的风景,不须用我们的眼去看,只须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行,往往用心体悟所得的比眼看所得的要深刻得多。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浓浓密密的林子,越往里走越显幽暗寂静,灿烂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洒落在地面上,斑斑驳驳的照在树下的青苔上。这一抹余辉的入射,变成千百万个铜钱洒落,给原来空寂静谧的深林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有了阳光,就有了生命,有了温暖,有了生活的热情。 王维的田园诗,总有那空旷高远,天高云淡,行云流水的意境,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这也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王维能书会画,又擅乐理,本为王公贵人,生活无忧,况地位显赫,常出入岐王家宴,与朋友能谈诗论画,与禅师能谈佛论禅,生活也不寂寞,所以有这种平常心来看山看水,观云赏月,写出了这传颂千古的诗篇。 这里的“空山”,在上篇《过香积寺》中的“空潭”,还有《鸟鸣涧》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空”字不断地出现在王维的诗中,当然有其本意,空旷无垠。这种空就是禅意的“无我者,即空也。”“心乐清净解脱,故名为空。”《心经》谓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本为佛法的真谛,理体空寂,王维是深有体会,在诗中也就有了这由景喻禅,以禅盲景的诗境界。 五、清泉石上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的一首山水名篇,题为《山居秋暝》。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古至今让许多人引用传诵、赞叹和欣赏,同时也被王维所描写的那种山居生活,山林秋色的美妙风景所倾倒。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密密的山林,空空阔阔,山雨初霁,万物更显得生机勃勃,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真让人留恋忘返。王维的诗总有点出奇制胜,本来是件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经他一描写,就有了新意,有了波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暗,夜暮降临,寂静的山林显得更加空寂,这时皎洁的明月静静地照在松间,清清的泉水涓涓地流泻在山石上,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山这雨、这月这水,这松这泉,是多么的幽静清明,多么美丽宜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群天真活泼的姑娘们在溪边一边洗衣,一边嘻笑玩耍,欢歌笑语透过竹林从那边传来;渔舟拨开了亭亭玉立的荷叶,荷叶翻卷,露珠滚落,在银色的月下烁烁生辉。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溪边的浣女,舟上的渔人,打破了山林的空寂,秋夜的平静,这给秋暝带来了生气,赋予了热情,有了生命,有了欢乐,构成了一幅热闹而美丽的山居生活图。 王维笔下的山居生活图,描绘了山林雨后的月夜,恬静而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使人感到山中秋夜是如此迷人,如此富有诗意,如此充满了人生情调,又如此和平而寂静中又满含着欢乐和热闹,真使人向往,让人留恋,因此诗人在最后发出了真挚的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然界正如白居易所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春夏雨季的许许多多的花花草草,随着秋风秋雨的到来,也慢慢凋谢衰败,这一切谁也无法挽留,只能让它随顺自然,自由处之。虽然花已谢,叶已落,但这秋天山中风景照样迷人,居住在山中的隐士仍旧可以体会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赞叹自然的神奇,用不着到外面去寻求景色。 王维写诗不少,传世的也只有300多首,其中禅诗就多达170多首,因此可以说,王维是唐代最有影响的禅诗作者。他总是以淡泊宁静、自由无碍的心态去观看周围的一切,把自己的习禅修禅的体悟,揉渗于诗句中,使得他的诗语句优美、描写的风景如诗如画、反映的生活朴实热情,体现的思想恬淡无欲,超尘脱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蒋谱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赵庆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