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学苑:太极禅网,投资禅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白居易《中隐》

2015-10-7 07: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22| 评论: 0

摘要: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东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认为,真正的彻底醒悟了的隐者无论身处朝廷还是闹市,他的隐者的精神境界都是一样的,只是哪些尚未彻底醒悟的人才会遁入深山。不过,深山里实在太寂寞,而朝廷与闹市又未免太喧嚣,若处于两者之间——亦官亦隐,似出似处、才是最佳的选择。

为何要隐呢?白居易的这首诗一句说“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只为一个安全而已啊。

处在中唐的白居易,在第一时间里便很清醒理性地认识到了士大夫与集权专制之间的危机。他在入仕之初即写有《寄隐者》:

        卖药向都城,行憩青门树。道逢驰驿者,色有非常惧。亲族走相送,欲别不敢往。私怪问道旁,何人复何故?云是右丞相,当国握枢务。禄厚食万钱,恩深日三顾。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青青东郊草,中有归山路。归去卧云人,谋事计非误。(延英即唐大明宫延英殿——作者注)

“宠辱在朝暮”,这深刻地说明了中唐专制的日益盛行和士大夫的莫测命运。也许前一天身在禁中,而第二天便已远窜蛮荒。于是,他回望历史:“马迁下蚕室,嵇康就囹圄。当彼戮如时,奋飞无翅羽。”(《读史》)、“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詠史》)司马迁和嵇康的遭遇令他十分同情,而曾为功臣的李斯、郦其的遭遇更使他震惊。接着他发现:“商山有黄绮,颖川有巢许。何不从之游,超然离网罟。”(《读史》)“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詠史》)。在一林泉一黄泉的对比之下,他得出了祸福难知的结论,深刻认识到了中央集权专制下士大夫莫测的命运。李商隐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在给白居易做的墓志铭里他解释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说:“君有三辅,臣有田亩。臣衰君强,谢不堪守。”[11]

这种祸福难知的观点主要是针对中央集权专制下士大夫的命运的,但是随即,白居易对士大夫的人格价值提出了疑惑:

        世路重禄位,恓恓者孔丘。人情爱年寿,夭死者颜渊。二人如何人,不耐命与天。(《赠杓直》)

        谓神福善人,孔圣竟恓遑。谓神祸淫人,暴秦终霸王。颜回与黄宪,何辜早夭亡。蝮蛇与鸩鸟,何得寿延长?物理不可测,神道亦难量。举头仰问天,天色但苍苍。(《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十六)

 

他在《把酒》中说:

        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穷通谅在天,忧喜即由己。是故达道人,去彼而取此。

     他又一次“仰问天”,但是已不用天来回答。白居易以生死之疑惑而倾心禅理,但是禅理给他的却是一种“旷廓了如空”的旷达,不仅是“古今谁不死”的旷达,更是“穷通谅在天,忧喜即由己”这样一种对仕途和人生的旷达,这使得他不惧生死,不慕荣华而转求自身的闲适。

    在封建集权制度日益专制的情况下,“臣衰君强”的事实使他无奈地说出了“穷通谅在天”,于是他转向自身人格的完善,恰恰在禅宗里他找到了这样一条保持人格独立、完善自身人格的道路。禅宗的“本心清净”、“见性成佛”恰恰与儒家理论,尤其是孟子的理论如此地异路同归:本心清净相当于性善说,见性成佛相当于人皆可为尧舜,而佛性真如又相当于浩然之气。白居易看清了这一点,认为“儒门、释教虽名数则有不同,约义立宗,彼此亦无差别。所谓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者也”(《三教论衡》)。于是他一方面“浩气在心胸”、“唯当养浩然”(《达理二首》),一方面又以居士自称,效仿维摩诘游戏人间的态度。在这样的融合和“穷则独善其身”、“道不行则隐”的支撑下,他走上了“中隐”之路:身在仕途而又不问政治,远离流俗而又不遁迹山林。他在中隐状态下可以无身家性命之忧(即“致身吉且安”),又可以悠游玩耍,可以登秋山,逛春园,赴宾筵,恣欢言,如果要摆酷,还可以掩关高卧,并且“随月有俸钱”。;这样就免了那些终老林泉的小隐之士的孤苦,免了王维在清贫中焚香独坐的寂寞,也免了再遭左迁之祸,在激烈混乱的党争中找到了一个避乱的安全岛,真正达到了“忧喜由己”的境界。

    至此,中隐思想以其居闲职全其身适其心的面目显现了出来。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它“长笑灵均不知命,江篱丛畔苦悲吟”(《咏怀》),不再积极进取以求荣达富贵,而是任运随性,转而追求一种非贵非贱,处穷通之间的仕途生活。很显然,它对社会价值进行了重新估量,价值观的天平倾向了个人的安适,并且在个人的安适中建立了自足完善独立的人格。

     这种由向外而向内的转变在白居易关于富贵的观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说: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

     这种论调在理学开创人物周敦颐那里得到了继承: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参考阅读:

1、论白居易中隐的特质、渊源及其影响,http://www.docin.com/p-900823325.html

2、白居易的中隐观与中隐园林,http://www.doc88.com/p-6873735705750.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美好学苑:太极禅网    

GMT+8, 2024-5-19 07:54 , Processed in 0.0743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